如果問,什麼能代表一個人的身份,你會給出怎樣的答案? 是學識,是財富,還是社會地位?
這些都只是淺層的表像,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,是人的“第二身份”——你的習慣與修養。 下面這個精彩的故事,就是最好的回答。張君從英國留學回來,幾個好友為他設宴洗塵。 席間,一個朋友頻頻使用粗口,不雅的口頭禪使張君幾次露出厭惡的表情。散席後,友人替那位朋友解釋說,他是無心的,那只是一句習慣使然的口頭禪,張君沉默了一會說:“我給你講一下我剛到英國的經歷吧!
和大多數中國留學生一樣,我借住在當地一戶居民家中。
房東姓坎貝爾,是一對老年夫婦。 他們待人熱情大方,只是象徵性的收我幾英鎊房租,硬把我從鄰居家“搶”了過來。有一位外國留學生住在家裡,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。 他們不僅讓整個社區的人都知道了這件事,還打電話告訴了遠在曼徹斯特和倫敦的兒女。
好在我遇到了好東家,一點兒也不用為生活操心。 每天我回到家裡,可口的飯菜都在等著我,坎貝兒太太會把我換下的髒衣服拿去洗凈熨好。 可以說,他們就象對待親兒子一樣待我。
可是,沒過多久,我就感到坎貝兒先生對我的態度有些轉冷,看我的眼神有點異樣。 我開始猜測,他們是不是嫌我的房租太少,想加租又不好意思說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