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人覺得,瘀是體內的垃圾,人人都會有,時刻會產生,就算這次把瘀祛除了,沒多久身體還是會自己產生瘀,沒什麼大不了的。
殊不知,水滴石穿,聚沙成塔,再小的瘀堵,如果不引起注意,也會釀成大的悲劇。
堵塞經絡血管,造成氣血不暢,形成淤堵。 輕者引發身體局部紅腫、疼痛、出血等癥狀。 重者阻礙人體新陳代謝功能,誘發結節、囊腫、肌瘤的產生,如子宮肌瘤、甲狀腺結節、乳腺結節、卵巢囊腫等。在這個普遍「寒濕淤堵」的年代,大部分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結節、脂肪粒、囊腫,而他們中一小部分,又會發展成引發疾患的大問題,大部分人都需要祛淤堵。中醫常說,“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”。 的確,人體的氣血經絡就像一條條河流,只有運行通暢無阻,才能滋養全身臟腑,保證身體器官正常運作。細心的人不難發現,很多毛病都與「堵」、「淤」、「憋」有關。 及時疏通,避免人體堆積不必要的雜質和廢物,才能給身心“減負”。一說到痰,人們可能立刻會想到咳嗽堵嗓子眼裡的那種黏黏的物質,或者是我們平時吐出的口水。 而中醫上把痰分為兩種——“有形之痰”和“無形之痰”。“有形之痰”主要存在於肺部,即肺部和支氣管分泌出來的黏液,也就是我們平常咳嗽吐出的痰涎,也稱為“外痰”。我們這裡說的痰濕,實際上指的是“無形之痰”。 它在人體各個組織、臟器、血液之內,是我們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。痰濕是由於身體里的水液停滯不化了而導致痰和濕凝聚在一起,它有黏滯、重濁等特點。 當人體臟腑陰陽失調,氣血津液運化失調,就容易形成痰濕。
在《說文》中對“瘀”字的解釋是“積血也”。 《急就篇》中為“瘀,積血之病也”。中醫認為“瘀”就是瘀血,我們在這裡把瘀的範圍擴大化了,只要瘀堵在體內的物質,我們都稱之為瘀。而所有無論是痰濕、濕熱,或者是濁氣,瘀堵的最後結果一定是產生瘀血。《靈樞-脈度篇》說:“氣之不得無行也,如水之流,如日月之行不休,故陰脈榮其臟,陽脈榮其腑,如環之無端,莫如其紀,終而復始,其流溢之氣,內灌臟腑,外濡腠理。 “血液則起著滋濡臟腑組織的作用。血液循行在我們身體的脈絡之中,在氣的推動下,迴圈無端地滋潤著五臟六腑、皮肉筋骨,給我們的身體提供營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