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病,大家都不陌生。 在門診中,經常有些「頑固性」高血壓患者在心血管科開了不少降血壓藥,但血壓怎麼都降不下來。 可是,在對他們的頸椎進行治療之後,血壓反倒降下來了。這是因為患者的高血壓是由頸椎病引起的,我們將其稱為「頸性高血壓」。如今,頸性高血壓的患病概率逐漸增大,卻常不被重視,往往在患者經過多種治療,服用降血壓藥無效后,有經驗的醫生才會想到可能是頸椎惹的禍。頸性高血壓常混在原發性高血壓中,很容易被誤診。 有數據顯示,45歲以上的患者高血壓合併頸椎病變的發生率為82%,且大多數患者為伏案工作者。1、頸性高血壓和在中老年人群中高發的原發性高血壓不同,頸性高血壓好發於長期使用電腦和伏案工作的中青年人群。
2、血壓的升降與頸椎疾病發作同步,形影不離。 當患者頸椎病發作時,往往出現頸項疼痛、僵硬,頭痛,頭暈,手麻等癥狀,此時血壓升高; 頭頸部癥狀緩解后,血壓亦隨之下降。 這是頸性高血壓的重要特點。3、如果血壓一直徘徊在臨界值(140/90mmHg)左右,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且有頸椎病癥狀,經過頸椎病的治療,血壓有所下降的患者,不妨查查頸椎,通過頸椎X線、CT或MRI檢查,就能揪出“元兇”。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,對血產生的壓力稱為血壓。 日常生活中大家所說的血壓是指動脈血壓,與呼吸、體溫、心率一樣,屬於人體的基本生命體征。 血壓是推動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動力。 當心臟收縮時,血液快速進入血管,引起動脈擴張所產生的壓力為收縮壓,俗稱高壓; 當心臟舒張時,血管彈性回縮,此時產生的壓力為舒張壓,俗稱低壓。
前面我們講過頸椎小關節損傷錯位、骨質增生等均可壓迫椎動脈,出現頭暈、頭痛等癥狀。 如果短期內解除不了這個壓迫,壓迫就會傳遞給走在椎動脈外面的交感神經。交感神經是調節血管收縮的,它會把這個加壓信號傳送到心臟。 心臟為了及時給大腦供血供氧,就只能努力加壓助力,但加壓並不能解決頸椎椎體的病變問題,進而大腦血管調節中樞也給心臟發送加壓信號,從而導致血壓長期偏高。 臨床表現就是血壓異常,出現頭暈、乏力等癥狀。
99357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